關于“豎旗桿”習俗
打印 發布時間:2020-03-07 15:38:26 點擊:637
費縣民間曾經有“豎旗桿”的習俗,是指男孩長大成人、開始頂門立戶的時候所舉行的一種成人儀式。旗桿豎起來,表示這戶人家的男孩已經成人,可以自己“立門戶”了。用現代法律名詞來解釋,就是他已經具備“完全行為能力”了。
《費縣民間文學集成(故事卷)》有一篇《公雞爹》,這樣講述“豎旗桿”:“十幾年過去了,兒子長大了要豎旗桿??稍趺匆藏Q不起來,怎樣拜神也豎不起來?!镅?,我豎不起旗桿,怎么立門戶呢?你告訴我,我父親是誰呀?’……男孩對雞頭叫了聲‘爹’,旗桿一下子就豎起來了。后來這男孩還做了狀元呢!”
“豎旗桿”是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的產物,明清時期非常盛行。讀書人的家庭,一般都會在自家門前豎一根旗桿,這根旗桿稱為“楣”。揭榜之時,如果誰家的書生榜上有名,門前的旗桿就可以照豎不誤;如果名落孫山,這名書生的家人就會把自家門前的旗桿放倒、撤去,稱為“倒楣”(即“倒霉”),以激勵書生不忘雪恥、從頭再來。
旗桿由桿座、桿身、桿頭三部分組成。桿座左右由夾桿石上下榫口套牢固定;夾桿石以上為桿身,一般選用杉木制成 ,圓柱形,長度約有15米,自下而上逐漸縮??;旗桿的上端有一個官帽造型的旗桿斗,上寬下窄,酷似 量糧食的器具“升”(十合為一升,十升為一斗)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。